街坊物語 The Neighborhood

執回來的藝術 劉建華
睇新聞不時發現富豪們出動巨款買下藝術名家的作品,但其實要儲藝術品,毋須 動用千金。主力搞社區藝術的活化廳,其藝術及行政總監劉建華(Jaspar)也愛收藏藝術家出品,卻花費有限:事關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社會運動,當中的印刷 品原來就有不少藝術家參與其中,傳達訊息之餘也能感受一份獨特的美學。「這些作品藝術市場唔理會,但卻是香港藝術家正正在做的。」Jaspar如是說。
描述: http://ad1.on.cc/phpAdsNew/adlog.php?bannerid=18429&clientid=10405&zoneid=765&source=&block=0&capping=0&cb=f077d441c975c2c0d9dfa29c72397c95

藝術在身邊


翻看Jaspar展示其一小部分收集的資料,數個資料夾內夾雜了不少社會運動的單張及貼紙,當中有大有小的、也有不完整的,來自各種不同的機構組織。而這些平時在身邊沒多留意的事物,細看下卻原來在設計及美術均花了不少心思。(記:記者 JJaspar
記:為何會有收集社會運動宣傳品這個念頭?
J:不少本港藝術家都有參與社會運動,例如每年71日免費派發的《我們的萬言書》就有智海、陳素珊等負責畫海報,於社運活動的宣 傳冊子發現到江記的插圖,另外學聯旗下的「八樓」推出的《捌a報》,從內容及設計都看得出是一班文化底子深厚的人負責。他們多數是為了一個社運目的而畫, 但香港的藝術市場對這些創作都甚少關心。
我儲宣傳品的觸發點,是民間博物館曾舉辦一個關於示威遊行的展覽,橫額、棺材都是展品,希望透過Visual Culture Studies,用側寫的方法去睇社會活動,這令我生起把所有發生的事物都儲起來的念頭,包括報紙、雜誌等。何況要收集這些東西全無難度,因為活化廳正是 社會及文化圈中人的資料散發中心。
記:儲了這麼多宣傳品及小冊子,可有想過有甚麼用途?
J:其中一大用途是在舉行講座時,有實物讓大家去了解文化圈正在做些甚麼;此外,亦有想過用這些東西來組合成作品,之前亦試過將所 有警民衝突的資料整理成一本小冊子,送給朋友。某程度這些剪報、海報對我來說是原材料。更有人提議用這些宣傳品做展覽,但數量實在太龐大,亦不容易搬動, 我笑說不如來我屋企搞吧。



舊物見世界

Jaspar於中大藝術系畢業,亦曾於中大人文學系做研究,間中寫寫學術文章,近十年開始策劃展覽,並在2009年坐定定主理 活化廳,專搞社區藝術。Jaspar愛儲物,就連他主理的活化廳,也成了舊物收容所。活化廳位處油麻地舊街,該地區有不少老舖都因各種原因面臨結業,而活 化廳接收剩餘文物之餘,也同時接收了舊區的歷史。
記:你跟儲物似乎甚有緣分,活化廳好像也收藏了不少舊物吧?
J:活化廳的名字讓人想起了保育,加上曾舉辦百年老店展覽,予人一份懷舊的印象。早前附近的一間中醫館因主理的中醫師去世,他的女 兒索性將醫館關閉,並將醫館內的舊物送給活化廳作保育之用,除了醫用物品外,亦存放了醫師一家的日常用品。由於醫館開業時,新填地街才剛剛出現,內裏不少 物品可算是見證了整條街的歷史,當中亦不乏文化界珍藏:例如醫師其中一位女兒因為喜愛電影,時常去藝術中心睇戲,儲起了大量昔日的《藝訊》,這些對藝術圈 都是很重要的記錄。
記:因為有太多街坊送來舊物件,所以索性舉辦《臨界點》展覽?
J:相對展品,我們更關心日常生活。當代藝術裏,社區藝術應該重視過程而非成品,香港的社區藝術比較沉悶,來來去去都是壁畫或工作 坊的製品,這次《臨界點》想帶出來的訊息,是希望將焦點放在點解有人有這些收藏、點解認為這是藝術、點解要送給藝術空間等等背後的故事。與此同時,可以透 過街坊相贈的物品,勾起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想法,例如有人送來制水時期的紅A鐵桶,你可以察覺該品牌的產品比現在的優質耐用,可藉此聯想起當年的老闆會以優 質產品去賺錢,對比現在只顧炒賣式賺錢,反映某一個年代老闆對生意的看法。利用物件來談論生活,這也是文化上的覺醒。



後記

用人們送來的物品來作展覽的《臨界點》,街坊究竟送來甚麼東西,確是叫人好奇。答案是圖畫壓倒性地多。「街坊對藝術的想像,原 來係工藝類的物品比較容易理解接收,都是民間內常有的裝飾品。」Jaspar說。不過亦有不一樣的接收品,例如有街坊會到救世軍購買舊物,然後轉送到活化 廳,當中包括了老夫子的公仔擺設及Beyond多年前演出的VCD,種類包羅萬有。
撰文:張超駿
攝影:陳世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