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香江漫話:尋訪花牌師傅 活化民間工藝》Master Wong

2012-04-16




香江漫話:尋訪花牌師傅 活化民間工藝
  中新社香港415日電 題:尋訪花牌師傅 活化民間工藝
 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
  在舊樓老鋪林立的油麻地上海街,有間視藝空間活化廳,由花牌業老行尊黃乃忠擔任駐場藝術家。
  走進活化廳,往黃乃忠的工作台方向張望,牆上所掛的五彩立體鳳頭和迷你花牌直入眼簾,幾張碩大的竹枝扎成的底架靠牆堆放,室內各處散落著紅金綠藍紫五彩銻紙制成的摺花。這些是黃師傅朝夕相伴30多年的工具和配件。
  有關花牌的起源說法不一,有人認為是中國建築牌樓的延續,也有人相信是民間模彷宮廷吉祥裝飾的說法。黃乃忠說,上世紀6080年代,花牌業在香港最為蓬勃、鼎盛。酒家、茶餐廳、理髮店等新張或擴充營業,通常要在門外立起寫有客似雲來生意興隆的花牌;每逢中國傳統節日、神誕和慶典,或者街坊團體活動,花牌一環均不可或缺;乃至有戲曲大戲上演,也要將名伶大名、聲色藝全等寫上花牌。
  花牌就是一種戶外廣告。黃乃忠從為父親當幫手入行,隨後繼承家業新忠花店。花牌製作容納了書法、繪畫、紙扎、綁繩和棚上裝置等環節,黃乃忠初時覺得最難的是雙腳穩陣地站在棚架上而雙手活動自如。他做了學徒數年才夠格出師。
  花牌大可達1415米乘以67米,小可至巴掌大,組成部件有10多種,包括:最頂部位置的鳳頂;左右兩邊畫有飛龍圖案的龍柱,上面配有立體的;中部寫有大字的四方包圓包,通常黃或綠底配紅色,鮮豔突出;底部的肚兜掙角雲柱等裝飾;以及最外圍包裹一圈的紅布。花牌沒有特定排列樣式,不過講求平行、對稱之美。
  雖然認為做花牌更強調技術而非藝術,但黃乃忠亦指出,這一行與不少傳統行業一環扣一環,是華南文化的組成部分。在香港,花牌、舞獅龍頭、花炮製作等多與酬神祭鬼、求吉納福的廟誕活動相關,因此農曆年前夕、農曆三月天後誕和七月盂蘭節期間是行業旺季。
  與多傳統手工藝的命運相像,隨著時光流逝、社會變遷,花牌業也漸漸式微。黃乃忠說,盡管新界地區的神誕活動提供一定市場,但花牌業工匠老化、少新血,現在全港花牌鋪不超過10間。另一方面,租金越來越貴,店鋪多轉入商場,城市發展下留給花牌的空間越來越少。
  更讓黃乃忠留戀的,則是花牌背後的人情味。他說,以前開店鋪主要靠街坊幫襯,希望生意源遠流長,所以願意借花牌建立網絡、信任,如今商家不少抱著搵快錢的心態。
  如果有一天花牌真的消失了,能接受嗎?唉,不接受也得接受。不過如果有能力,希望能讓它以另一種形式生存、演繹。黃乃忠輕描淡寫,也帶著些許無奈。近兩年,他不時與學校、保育機構合作,舉辦展覽或工作坊。而活化廳計劃的初衷,正是讓藝術融入社區,讓社區活化藝術。()


中新網

香港新聞網

中國日報網

鳳凰網

網易

你好台灣網

《僑報》